9月19日,2022全国科技活动周轮值主场活动“科学向未来”主题科普活动举行。包括我市在内的全国广大青少年线上聆听5位航空航天领域知名科学家讲解探日探火的最新突破,“面对面”感受我国航天重大工程和天文观测两大领域的前沿进展,不少孩子的兴趣被点燃,纷纷留言要遨游太空,为建设航天强国奉献力量。

这项国家级科普公益活动由科技部科技人才与科学普及司、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办公室、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办公室、腾讯公司联合主办。

为庆祝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30周年,活动聚焦“大航天”。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赵坚,月球及火星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,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台长常进等5位重量级演讲嘉宾从“探日”“探月”工程突破到“黑洞”“暗物质”天体现象,从“祝融号”探测器到“羲和”“慧眼”卫星等大国重器,一一说起,娓娓道来。

自去年10月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“羲和号”发射至今,仅一年时间其探测成果就创下了五个国际“首次”。会上,国家“高分”专项工程总师赵坚向青少年系统讲解了探日工程的价值和领先成果,太阳会影响地球气候和环境变化,探测了解太阳实时动态情况,对地球安全至关重要。“‘羲和’这位摄影大师,首次实现了在太空给太阳做‘ct扫描’,科学家可以通过扫描到的光谱信息,分析太阳爆发的前兆特征、能量释放和传输过程等。”赵坚说。

宇宙浩瀚无垠,“暗物质探测时代”开拓者常进在小会上介绍说,“目前人类在太空已发现的物质仅占宇宙总质量的5%,一直‘隐身’的暗物质占比超过四分之一。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今,人类发现的只有暗物质的‘蛛丝马迹’。”常进分享了“悟空号”卫星的领先水平和近7年的探测,它是目前全球观测范围最宽、能量分辨率最优的空间高能粒子探测器。2017年以来,“悟空号”在电子、质子和氦核宇宙线测量方面取得了领先成果。现在,它处于二次延寿运行阶段,仍保持着良好的探测状态,继续揭秘宇宙中的暗物质。

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办公室主任孟华表示,从1970年《东方红》乐曲响彻寰宇,到前两日“嫦娥石”最新科学成果发布,航天人用“中国式浪漫”,在星汉之间写下“宇宙级”诗歌。中国航天特有的奋斗历程、科学精神、探索未知元素,是科普宣传的天然“富矿”,希望更多青少年通过科学小会,了解科学之奇、科技之美、科幻之趣,同时高扬理想之帆,脚踏实地逐梦。

本次科普活动全程在新华社视频号、央视频、中国青年报视频号、腾讯视频等40个媒体和平台直播。错过了直播但对航空航天感兴趣的小伙伴们,可以在微信、qq等“青少年模式”中观看演讲内容。(天津日报记者 岳付玉)

推荐内容

网站地图